close

 

創新在特定社會系統中的擴散呈現所謂S曲線形的擴散模式 (Rogers,1995a; Valente,1995),

 

 

根據創新擴散理論,一種創新在一個社會系統中的擴散,只有使用者達到系統總人口的某一比例後,整個擴散過程才可以自續 (self-sustaining) 下去 (Rogers,1995a,p.313),這一比例(有時也用其絕對數量,即已採用者的數量),就是臨界數量。通常當一種創新剛剛開始在系統中擴散時,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比較低,因此一開始擴散過程比較緩慢:而當採用者比例一旦達到臨界數量,擴散過程就會加快,出現起飛 (take-off) (Rogers,1995a,p.259),以致系統中大部分最終會採用創新的人都在這一階段採用該創新。然後,擴散過程再次慢下來,系統對創新的採用逐漸達到飽和點 (saturation point)。整個擴散過程於是呈現S形曲線的模式,如圖:

 

 

此外,根據Rogers的定義,影響創新擴散程序包含了四個主要因素,分別是創新本體、傳播管道、時間以及社會體系,他更根據研究個案之結果,界定出創新接受者的五大類別,包括最早接受創新的創新者(innovators),早期採用者(early adopters), 早期多數(early majority),晚期多數(late majority),and 落後者(laggards),每一類別行為者皆有其較為顯著的行為模式,可作為創新推廣者有用之參考依據。
無論哪一種新的發現和創新,都必須經過適當的傳播管道來擴散它,在擴散的過程中,能否吸引受?的注意力,便成?這一創新本體最後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,這是生活在這個資訊環境中的我們所不能輕忽的。

 
圖片來源:~感謝靖仁同學提供~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sto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